《人的教育》读后感篇1
邹碧琪44号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的必然趋向老龄化,因此,老年人成为了被关注的人群,《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模式》读后感。研究一般社区居住的健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是近年来的较新课题,它与对老年痴呆的研究密不可分。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8%~15%左右,年新发率在2%~5%。认知功能减退是否发生和减退的速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综合性、难确定性。认知功能的保持和减缓其衰退也要从多个方面努力,采取综合措施。
来自北京三个社区的217位60~85岁的老年人接受了五项基本心理能力测验、感觉功能测查、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测试。考察了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到:(1)从整体上看,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积极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具体的领域;分水平看,教育水平对认知功能的积极作用随教育水平的高低表现出领域间的差异,读后感《《教育水平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模式》读后感》。(2)教育水平与年龄各自独立地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教育水平的作用是积极的,年龄的影响是消极性的。(3)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为中介的。
结果表明,教育水平的总体主效应显著,年龄的总体主效应显著,但年龄与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从分组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水平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因教育水平的高低表现出领域间的差异,同时该模型还提示我们可以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教育水平对基本心理能力的积极作用。
影响老年人认知能力还有其他因素,曾有报告,吸烟对认知功能的完整,继而对痴呆有保护作用。但近来的研究,在控制了职业因素后,吸烟的保护作用的显著性消失。而多人参与的娱乐性活动可能有延缓认知功能减退,进而延缓痴呆发生的作用。有假设认为,适当的活动有可能促进神经细胞间突触的形成,增加神经细胞的联系。
在一般社区老年群体中研究认知功能有几个方面的实际意义。首先,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痴呆早期的重要症状之一,是痴呆的必要特征:从正常老化到测验上检测出认知功能损害,到最后确诊痴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体,可以理解为一种渐进的累积过程。对处于认知功能减退阶段者的正确识别,尤其在一般老年人群中正确识别这部分人,可尽早发现轻度或可疑痴呆患者,进行可能的干预治疗和良好的照料,对延缓病情发展很有帮助。其次,认知功能的完整还与老年人能否保持独立生活、与老年人的预后关系很大。研究认知功能,早期发现老年人功能下降和死亡的高危人群以加强治疗与照料,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有益。
《人的教育》读后感
刚开学时经同事介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有关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几年前就学习了许多,今晚再一看,感觉也没什么可读之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书,它都有读的价值,既借之,则读之。
当我读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平时,从中读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读并且也很让我佩服的一句话,不是福禄培尔说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罗说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不重视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反复地把这句话读了几遍,的确让我振奋。因为谈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当前学生家长(这里指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都丢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虽然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却也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只顾挣钱。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哪里知道孩子们在他们面前和在爷爷奶奶面前的影响和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学坏行为直接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巴普罗也有一句话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他的这句话具有片面性,他是这样认为的:“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为儿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他在这句话中只讲了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在儿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一个男生名叫××,在上几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然而这两年由于父母离婚,双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问孩子的事,把一个孩子丢在亲戚家。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陶”,已经染上了一些恶习。父母不在跟前,作为亲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严,倒至这孩子经常逃学,即使来到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学习,不是上课捣乱就是找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对他无招可用,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这难道不与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因此,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则,就是一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读后感
《人的教育》为我们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福禄贝尔在对待家庭与教学科目时,认为“教学即生活”,强调只有当家庭与学校生活一致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课程与教育目的问题上,福禄贝尔有一段话至今仍发人深思,他说:“幼儿时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确定,如幼儿绘画并不是为未来成为画家做准备,教幼儿音乐并非以将来成为音乐家为目的,这些活动仍然为发展幼儿时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个体需食物来补充营养一般。我们要帮助儿童真正过着完美的儿童期,为达到这个目的,即使儿童的学校生活需要延后一年或两年来完成,还要比误导他们的人生目标要好一些。”
福禄培尔关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的“自动”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这种“自动”发展是个体利用自己能动的力量,通过内部表现于外部和外部表现于内部的两个阶段实现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动”发展的教育原则,还在于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但福禄培尔并没有因此使儿童的发展绝对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福禄培尔研究了儿童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少年期和学生期。在他看来,不同的'教育手段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谓教育,就是在孩子这张“白纸”上进行描绘。描绘的次数多了,这张白纸上的内容也就越丰富。随着内容的丰富,想要再次描绘,必须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方法和手段必须调整。这样,才能在画纸上,描绘出更为丰富多彩的画面。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没有其他活动物体存在时,不能让幼儿独自呆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会使身体虚弱,也是产生心理上娇嫩和脆弱。幼儿的卧床从早期起不应过于柔软,也不能用羽毛的枕头。而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儿童的食物应该尽量简单,以能够维持儿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达到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教幼儿站立和步行时,我们不应当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会自己发现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儿童过分的保护,并不能让他们最好的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他们心理的锻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读,这次我只对书中内容作大致得了解,也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后我还将花更多的时间去仔细研读。
《人的教育》读后感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了解了孙老师眼下的幸福。教育的目标是让人幸福。确实,人是追求幸福的动物,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终极目的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所以,如果一个人感到幸福了,教育就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如果大多数人都感到幸福,那教育就实现了社会的价值。所以,教育应该是要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把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找来进行测试,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学习成绩这些指标都差不多。让这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结果只有3%的人写出了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13%的人写出了大概的目标和计划,还有84%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还没有想过呢。
10年过后,研究人员又把这些人找到一起进行调查分析,居然发现什么了呢?那3%写出过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其收入是那些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的收入的十倍;写出了大概目标和计划的人,其收入是没有目标计划的人的两倍,差别非常明显。
哈佛大学的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中学阶段特别需要一种职业生涯的意识,要学会训练,学会论证,学会计划。这点从小就应该有所锻炼。
我比较欣赏德国人的做法。德国的孩子说,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国的父母很可能会这么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德国的父母就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孩子就得做计划。一做计划就会发现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特别值得警醒。在中国,很多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计划。甚至连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过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太模糊。什么意思呢?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明白你要走什么路,你怎么能够实现你的目标,你每一步该怎么奋斗。
因此,确立目标做好计划是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各种各样尝试的机会,在尝试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兴趣所在。家长首先要发现孩子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梦想或愿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实现,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样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才会有干劲,也才会有信心。但是,家长过早地单方面替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特别是职业目标,这是很危险的,容易限制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5
作为一个教育人思考我们的教育,孩子的各项能力正在被施予催化剂而“早熟”。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能理解的知识非要在小小年纪花上几堂课的时间让孩子学习,其结果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该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时间被关在教室里埋头苦算,童年的快乐被一大推的试题掩埋。
福禄贝尔告诉我们:家庭生活对儿童来说就是他的生活的楷模。观察我们班级学生以及家长,我发现家长素质好的,孩子的学习习惯肯定不赖,这在我们低段体现得尤为明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评判自己的标准。孩子们会以父母为榜样,在生活中如此表现自己。可见,我们对孩子影响将多么重要。可是,我们的家长,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家长,往往这方面的认识很淡薄——自己看着电视剧却吼着孩子去写作业,自己搓着麻将却将孩子关在屋里看书……殊不知身教重于言教啊。
就像福禄贝尔所言,“往往有些十分明智和精明的双亲和父亲们,他们不仅要求孩子表现为一个少年和一个青年,而且特别要求一个少年至少要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要求他在各方面表现得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从而可以跳越少年和青年期。”我们对孩子做着揠苗助长的蠢事,却义正言辞地认为孩子多学点知识没坏处。小学的孩子绞尽脑汁地分析着初中孩子才能理解的奥数题;稚嫩的童声被技巧连篇的美声唱法取代;本该天真活泼的脸庞却被教育得老气横秋……我们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在父母怀里撒娇、幼稚的'机会。当“成熟”成为评判一个孩子成长与否的标准,我们不得不鸣奏无声的哀歌。我们不得不反问,孩子难道喜欢被过早的成人化吗?所谓的成功所谓的厉害是孩子自己内心最深切的渴望吗?密密麻麻的习题与窗外叽叽喳喳的小鸟,哪个更令孩子欢欣呢?
我们的孩子是厉害,小小年纪就能把计算做得准确无误,小小年纪就能背得一肚子诗文。写文章信手拈来,什么文体、格式老练得令成人也自叹弗如。那些从孩子内心生发出来、自然的、稚拙的文字却被嗤之以鼻。
人的语言习惯是怎样的?对于一个暂且不懂得人的语言习惯的孩子来说,是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重要还是语言习惯重要?我们一定要初涉语言天地的孩子转瞬间都懂得深奥的语言习惯吗?这样的打击对于激发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是多么大的悲哀啊?今后孩子还会这样还会有这么丰富的语言吗?恐怖剩下的只有畏惧和逃避吧。其实关于语言习惯,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随着生活和学习积累的加深,孩子自然而然地能够习得。过早地施予规范就相当于催熟孩子的语言积累,这对孩子的语言创新是很不利的。许多优秀的作家往往被我们扼杀在摇篮阶段。
所以人的力量、天赋及其发展方向、四肢和感官活动,是按照它们本身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必然的次序发展的。
【《人的教育》读后感(整理5篇) 】相关文章:
长白山天池作文(整理3篇) 2024-06-14
《人的教育》读后感(整理5篇) 2024-06-14
初中优秀作文(整理2篇) 2024-06-14